当前位置: 富田网 > 三农知识

正确看待果蔬使用膨大剂的方法(正确看待果蔬使用膨大剂的危害)

知识网2023年07月22日 01:26原创

聂继云

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青岛市现代农业质量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

近日,抖音发布了一段关于大樱桃的,中说,市面上的大樱桃99%都使用了膨大剂,大樱桃使用膨大剂后果个翻番、果核无仁、早熟(可提前约半个月上市)。该中的一些说法不科学、与事实不符或自相矛盾,极易误导观众,给大樱桃产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为此,我们开展了调研和调查,现将相关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樱桃成熟早、栽培效益高,有“百果之先”、“春果第一枝”和“黄金种植业”的美誉。樱桃为核果类果树,属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L.)樱桃亚属(CerasusJuss),作为果树栽培的樱桃有中国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L.)、欧洲甜樱桃(Prunus aviumL.)、欧洲酸樱桃(Prunus cerasusL.)、欧洲甜樱桃与欧洲酸樱桃的杂种。我国栽培的樱桃主要是欧洲甜樱桃和中国樱桃,而欧洲甜樱桃是主要发展方向,市场上销售的樱桃多为欧洲甜樱桃。

欧洲甜樱桃简称甜樱桃。大樱桃是甜樱桃的俗称。人们常说的车厘子,实际上就是大樱桃,它是英语单词cherries的音译。大樱桃色泽艳丽,红似玛瑙、黄如凝脂,柔软多汁、酸甜可口、风味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大樱桃栽培历史悠久,最早于1871年引入山东烟台地区,现已成为最主要的大樱桃生产国,产区主要分布于山东、辽宁、陕西、西南地区、甘肃、京津地区、河北、河南、山西等地,2015年产量即已达80万t。除自己生产外,我国每年还从国外进口一定量的大樱桃,以满足消费需要,2015年进口量达9.15万t。

大樱桃的果实大小与品种有关。目前生产上主栽的大樱桃品种,平均单果重大多在6g(红蜜)~12g(美早)。中说12g、13g是大樱桃的果实生长极限,事实并非如此。不少品种的最大果重均在13g以上,例如明珠、红灯、早大果、美早、泰珠、黑珍珠、萨米脱,最大果重分别达到了14.5g、15g、15g、15.6g、15.6g、16g和18g;而艳阳的最大果重达了22.5g,是目前所知唯一最大果重超过20g的品种。中说,市面上99%的大樱桃都使用了膨大剂,使用膨大剂能使大樱桃单果重翻番,达到26g。这也与事实不符合。据我们的调查,市面上很难见到单果重超过20g的大樱桃。

目前,在我国,露地樱桃园不使用膨大剂,只有个别大棚樱桃园使用膨大剂,以提高座果率和增大果个。樱桃使用膨大剂会出现果核空壳(没有果仁)现象。不过樱桃上使用的膨大剂都是微毒或低毒的,不会对樱桃产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造成风险。例如,我国在樱桃上登记的0.2%噻苯隆可溶液剂是微毒产品,登记的单氰胺50%水剂为低毒产品。樱桃增大果个的栽培措施有多种,使用膨大剂只是其中的一种,疏花疏果和加强肥水管理也能增大果个和增产,特别是多施有机肥、钾肥,还能提高果实品质。

中说,使用膨大剂的樱桃早熟,能提前大概半个月上市。这种说法自相矛盾。膨大剂不是催熟剂,其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进而增大果个,而不是促进果实成熟。比如,我国在樱桃上登记的0.2%噻苯隆可溶液剂,其作用就是诱导细胞分裂。中还说,未使用膨大剂的大樱桃是健康、绿色、有良心的大樱桃,而使用了膨大剂的大樱桃就不是健康、绿色、有良心的大樱桃。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是混淆视听。膨大剂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农药。在我国,根据《农药管理条例》,某种农药产品如果已在某种作物上登记,则该农药产品即可在该作物上使用,只要其使用符合产品标签的规定就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反应主要问题核心还是果蔬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问题,是媒体一直关注的焦点之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又叫植物激素,能够刺激植物细胞的分裂、增长。植物激素是植物本身分泌的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科学家用人工合成并做了改造,增强了其活性,使其具有与植物激素相同或相似作用。“激素”两字让人害怕,舆论易将其与动物激素混淆。实际上植物和包括人在内的哺乳生物是完全不同的,能改变植物生长规律的东西对人是没有影响的。另外,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在化学上是非常不同的物质,并不会对人产生类似激素的作用。反之,动物激素也不会对植物产生激素样的作用。

一、樱桃

1、果实大小

樱桃的果实大小与品种特性直接相关。例如樱桃的其中一个品种-美早(又称车厘子),是目前樱桃种植品种中果实最大的一个,具有果型大、口感饱满,较甜等特点。正常情况下种植的美早1颗重量是8-12克,特殊栽培方式下可以达到16-20克。而且,一般种植情况下果农不使用植物生长调剂,果实大小一般与植物生长调剂使用相关性不大。

2、关于樱桃核的果仁

设施条件种植的樱桃授粉受精难、座果率低是制约樱桃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提高樱桃的坐果率,会在花期施用赤霉素等植物生长调剂,可以极大提高授粉率和座果率,形成单性结实,造成无籽果、果实无果仁等现象。但这不影响樱桃产品的安全性,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二、西瓜

1、关于瓜蒂

如果仔细注意就会发现,西瓜的瓜蒂其实有凹凸之分。西瓜的瓜蒂是凹进去的话说明比较成熟,如果西瓜的瓜蒂是凸出来的话,西瓜的糖分会受到影响,所以,瓜脐的凹陷程度,主要反映出西瓜成熟与否、品种特性,与是否使用药物关系不大。

2、关于黑白子、瓜皮薄厚不一。

成熟的西瓜中可以同时含有黑籽和白籽,不能够就瓜籽的黑白来判断西瓜是否使用膨大剂。市面上的西瓜出现白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瓜农采摘过早,种子还没有成熟;二是在花期为了保证授粉和座果使用了“膨大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膨大剂”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类。它具有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质合成,提高座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的作用。常用的有氯吡脲、赤霉酸。在我国,氯吡脲主要用在西瓜等园艺作物上,从使用多年的情况看,技术成熟,生产效果好。氯吡脲在我国属于登记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我国在批准农药登记时,在农药标签上规定了用药时期、用药剂量和施用方法,标注了使用范围和安全间隔期。同时,我国还先后制定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农药残留标准,指导和规范农药使用。经大量田间试验证明,膨大剂在合理使用下对西瓜品质无明显不良影响。在实际应用中,瓜农应按照标签规定的用药剂量、用药时期和施用方法施药,如果使用时期不当,或者擅自提高剂量或处理不均匀,会导致局部浓度过高,确实会出现畸形果、裂果等药害症状。

三、西红柿

1、泛红、较硬:这种番茄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是品种改良结果。现在大多数番茄品种为硬果型品种,适合贮藏运输,产量高,货架期长,商品卖相好,菜农、商贩都愿意种卖。还有一些番茄,属于软果型品种,虽然口感好,但果子偏软,不耐贮藏运输,产量低,货架期短,一般只能就地生产就地供应。

2、空心和畸形:非果实膨大期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导致,空心果的出现通常是由于种植过程中光照不足、养分供应少、受精不当、外界温度过高、水肥施用不当等原因引起的,畸形果是由于番茄花芽分化不良导致的。

四、黄瓜

1、关于黄瓜用药的普遍性

黄瓜是我国主要的大宗蔬菜作物,栽培范围广、栽培模式多,在周年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不可避免,因此生产中使用杀虫剂、杀菌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比较广泛的。

2、黄瓜尖凸起

氯吡脲具有膨大,增加含糖量,减少种子数量,带花采摘等作用。如果氯吡脲处理浓度使用不当易出现畸形果。氯吡脲是低毒、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国内外蔬菜生产上可以使用,并且使用安全风险极低。

3、黄瓜刺多、密集

黄瓜的刺多少主要与品种特性有关。有的品种表面光滑,有的果实较细长,刺瘤密,有白刺。对于同一品种来说,栽培环境变化也会对刺的生长有一定影响,比如雨水足的时候黄瓜是比较饱满且刺比较少,比较光滑,雨水少的时候黄瓜就往往是带有很多小刺。因此,刺多少与是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无关。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

[网传市面上99%的樱桃、车厘子都是用了膨大剂。正常的樱桃只能长到12g、13g,用膨大剂可以增大一倍。樱桃核没有果仁,是空心的就是用药。是这样吗?]

“市面上99%的樱桃、车厘子都是用了膨大剂”,不是的。市售樱桃的确有可能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樱桃生产中,以暖棚方式栽种的樱桃为了提高坐果率,通常需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酸和氯吡脲;而在露地栽培的樱桃上是不需要使用的。目前,在我国露地樱桃为栽培主流模式,据此推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樱桃不足50%。

“正常的樱桃只能长到12g、13g,用膨大剂可以增大一倍”,不是的。从品种角度看,我国选育的甜樱桃品种“红灯”和美国引入的品种“美早”这种大果品种,单果重可达11-15克。从用药调控角度看,已经有文献报道,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酸处理樱桃,能显著提高樱桃坐果率;提高单果重约15%-30%,膨大作用是有限的。

“樱桃核没有果仁,是空心的就是用药”,这个说法太绝对了。尽管有文献报道一定浓度的赤霉酸处理后樱桃核会形成空心,但低浓度赤霉酸处理后不一定100%为无核果。即使赤霉酸处理可使樱桃核空心,但造成樱桃核空心的原因也有自然败育或其他的可能性,所以说樱桃核空心不一定是因为使用了赤霉酸等药剂。

水果生产中常用的膨大剂有两种:赤霉酸和氯吡脲。赤霉酸,通过微生物发酵或人工合成,在植物体内以赤霉素的形式普遍存在,有促进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的作用,能促进形成无籽果实,增大果粒,在美国豁免制定残留限量。另一种为氯吡脲,它能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及器官形成,增加果实重量。2015-2016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对水果中的氯吡脲残留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氯吡脲慢性、急性膳食暴露量分别在安全参考剂量的0.014%和0.012%以下,是安全的。可以说大果樱桃和无核樱桃与品种特性、栽培措施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都有关系,且施用过赤霉酸和氯吡脲的樱桃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网传西瓜是催熟的,瓜蒂突起就是用药了,正常的西瓜是平的或是凹下去;籽儿是白的、黑白籽儿分布过于明显、平原地带占地面积大、周边瓜皮薄厚不一致,是这样吗?]

“西瓜是催熟的,瓜蒂突起就是用药了,正常的西瓜是平的或是凹下去”,是错的。当前,市售西瓜绝大多数是自然成熟的,设施、地域等栽培调控可实现西瓜周年自然成熟上市;自然成熟的西瓜甜,催熟西瓜酸,无催熟的必要性。在先尝后买的市场背景下,催熟西瓜是瓜农自毁销路的做法。

西瓜的外形、瓜蒂是否突起属于西瓜品种特征形态,除少量受发育中各种条件影响的畸形外,正常的西瓜都有其品种特征形态。拿个别畸形西瓜说是普遍现象,并通过媒体广为传播,是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即使催熟西瓜使用乙烯利,抑制内源生长素的合成,促进果实成熟,也未见有改变西瓜形态的报道。乙烯利催熟西瓜,有试验表明瓤是红色的,但籽全为白色。

“催熟西瓜籽儿是白的、黑白籽儿分布过于明显”,是对的。乙烯利催熟常见的黑籽西瓜,有试验表明,如催熟前果肉尚为白色,则催熟后瓤是红色的,籽仍为白色;如催熟前果肉中心已为红色,则催熟后西瓜瓤果肉全红,中心籽黑色,周边籽白色。自然成熟的西瓜,授粉完全的种子,成熟后为黑色;未授粉的瘪籽仅有种皮,成熟后为白色。

“平原地带占地面积大、周边瓜皮薄厚不一致”,这是对的。西瓜皮的厚薄主要由品种特性决定。爬地栽培西瓜,靠地一面西瓜皮相对未接地的皮厚,增厚抗压面,是西瓜的正常生物应激特性;吊蔓栽培的西瓜皮相对均匀。

[网传西红柿囊肉分离是打药了,颜色泛红但较硬就是打药的。是这样吗?]

“西红柿囊肉分离是打药了,颜色泛红但较硬就是打药的”,不是的。

首先,番茄按果实硬度可分为硬果、软果两种,因此番茄的软硬是一个品种问题。其次,有的番茄“囊肉分离”“皮红肉青”,是未完全成熟番茄的外观特征。番茄呈现红色是番茄红素积累的结果,伴随着番茄的逐渐成熟,番茄红素由外向内逐渐累积,因此,未完全成熟的番茄表现出“囊肉分离”“皮红肉青”的现象。另外,番茄果实有果皮薄、含汁液多、怕挤压的特点,如果采摘完全成熟的番茄,在运输过程中内部组织变软、容易破裂。为了保证一定的货架期,长途运输的番茄一般在未成熟时采摘,成熟度低,青的部分较多。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催熟未成熟的青番茄,青番茄会不断着色,在未完全进入成熟阶段而成为“囊肉分离”“皮红肉青”番茄。

所以说,“囊肉分离”“皮红肉青”反映的是番茄的成熟度,不应当是一个安全问题。

[网传“98%的黄瓜都是用了药,黄瓜尖儿有突起就是打药的;黄瓜刺耳多且密集就是用了激素”。是这样吗?]

“98%的黄瓜都是用了药,黄瓜尖儿有突起就是打药的”,这是错的。黄瓜尖儿有突起的确可能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如2,4-滴,但市售的很多黄瓜都并未使用该植物生长调节剂。

“黄瓜刺耳多且密集就是用了激素”,这是错的。黄瓜身上带刺的现象,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黄瓜新鲜程度的一个外观表征。但“带刺”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并没有必然的关系。黄瓜有刺无刺、刺多刺少,取决于黄瓜的品种。根据农业行业标准《NY/T 2235-2012植物新品种特异型、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黄瓜》,黄瓜的刺密度分为:“无或极疏”、“疏”、“中”和“密”4个类型,相应的代表品种分别是京研迷你1号、津美1号、津研4号和津春4号。由此可见,黄瓜“带刺”与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无关。

食用使用过2,4-滴和氯吡脲的黄瓜安全吗?

2,4-滴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以及新器官的分化和形成,防止果实脱落。氯吡脲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细胞体积,增大果实,但也可以促进授粉、受精,诱导单性结实(不授粉亦能坐瓜)、提高坐瓜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对黄瓜中的2,4-滴和氯吡脲残留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其慢性膳食暴露量分别在安全参考剂量的0.146%和0.005%以下。因此,食用施用过2,4-滴或氯吡脲的黄瓜是安全的。

很赞哦!(0)

看了该文章的用户还看了

如何正确看待身材焦虑女性(如何正确看待身材焦虑问题)

男孩子多数喜欢这种女孩。所以有身材焦虑的人,应该用正确的方式改变自己,正确认知自己的身体状态。

2023-08-29

发表高见 (请对您的言行负责)

©富田网 版权所有 2012-2023 wuhanzpjj.com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567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300200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