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富田网 > 三农知识

姚淑先的传奇人生(姚淑先(厦门)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知识网2023年06月30日 13:00原创

“科学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说这话的人是一位叫姚淑先的88岁老人。在银耳行业,他为了追求技术上的进步和更好,探索了一生。

银耳种植产业发展初期,种植户将银耳种在椴木上,这种方式长出的银耳大小不均匀,产量低,还耗费森林资源。

今天,我们在市场上买到的银耳,大部分是种在培养基上生长出来的,这种种植技术叫“银耳代料高产栽培技术”。而姚淑先就是这种技术的先行者。

第一次追求更好他探索出银耳代料栽培技术

姚淑先34岁时,路过一片山林,他看到了一样东西,非常震惊。山林里有一丛像脸盆一样大的巨型银耳,长在一颗枯树桩上,当时,大朵银耳的价格是小朵的五倍,姚淑先想探索出一个产量既高、又能种出大朵银耳的方法。

他发现那片山林里之所以能生长出巨型银耳,除了周围的环境适宜外,还因为那朵银耳生长的枯木,已经腐化成渣,姚淑先琢磨,在渣子状的材料上培育银耳,是不是能长得更大更好?

之后,姚淑先开始研究代料高产银耳的最佳生育条件。在刚开始试验时,姚淑先选用的是木屑、稻谷壳、米糠、麸皮、棉籽壳等材料,作为培养基来种植,装培养基的容器也从竹筒、陶罐、塑料袋换成磁缸、罐头瓶等。每做一批试验,就需要花费六七个月的时间。

辛苦11年,姚淑先终于探索出了银耳代料高产栽培技术,他用90%的棉籽壳,加10%的麸皮作为培养基,规模化种出了大朵银耳。不仅产量高,种植周期也仅有椴木栽培的三分之一。

很多人都觉得,掌握了这个技术就等于掌握了大把赚钱的方法,可就在这时,姚淑先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开始把技术向社会推广。在姚淑先的带动下,古田县形成了一条集银耳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不仅如此,姚淑先还把技术与世界各地的求学者分享,也根据交流得到的信息,把银耳去蒂、清洗、剪成小花,再烘干分级后,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他也成为了古田县第一个给银耳做精细化分级的人。1993年时,姚淑先一年能出口300多吨干银耳,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

可2000年,姚淑先无意中听到的一件事,让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那时市场上的银耳很多,但品质参差不齐,价格一度卖不上去。看着自己辛苦大半辈子的研究,种的人却越来越少,姚淑先的心里难受,他下定决心要让银耳以全新形象面世。

第二次追求更好他提升了银耳品质

银耳的品质,是由培养基的品质决定的,姚淑先出生于中医世家,他想把培养基里面的棉籽壳、麸皮,换成中草药。而哪些中草药混合到一起,可以让银耳不但能生长、品质还能好?这又是一个难题。

2003年,姚淑先开始研究用中草药种银耳,可购买原材料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即使在试验种植阶段,这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资金跟不上,姚淑先就变卖家产,深圳的房子、浙江的工厂,凡是在他名下,能卖的都卖了,以此来支撑研发。

经过上千次的栽培比对,2008年,姚淑先研发的高品质银耳终获成功。他用山药粉、莲子、白扁豆、黑芝麻、盐肤木等十多种药食同源的材料作为培养基,按照比例混合在一起,做成这样的菌棒来种银耳。姚淑先还利用“仿生态种植法”来种植,起名叫“本草银耳”。

创新销售速食银耳15分钟可吃

“本草银耳”种植成本高,售价比普通银耳高出30多倍,市场很难打开。2016年,已经80多岁的姚淑先敏锐地捕捉到现在年轻人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煮银耳羹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很快就能吃到银耳的产品。

银耳采摘下来,经过去蒂、清洗、裁切后,姚淑先就用破孢缩体工艺,把银耳加工成这样的片状干银耳,消费者只需要用开水泡10到20分钟左右,就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银耳羹,姚淑先还在包装时,给银耳加入氮气,延长破孢后银耳的新鲜度。

姚淑先还和电商合作,把他的银耳通过电商渠道来销售,一个88岁的老人,也像年轻人一样玩起了短和直播。现在,姚淑先把本草银耳的菌棒提供给当地的村民种植,种出来后他负责回收并销售,很多人开始改种本草银耳,带动了当地的银耳产业从量变提升到质变,姚淑先再一次引领了产业的发展风向。(鲸鸿堂)

很赞哦!(0)

发表高见 (请对您的言行负责)

©富田网 版权所有 2012-2023 wuhanzpjj.com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567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3002000079号